手机版
繁體版
适老版 | 无障碍阅读
智能问答
站群导航

市政府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公开

县(市、区)政府

中国政府网 河南省政府网 商丘市政府网

政府信息公开

您的位置: 首页 >公开>政策>商政>详细内容
全文检索
索引号: 11411400005837168X-2022-00000325 发布机构: 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6-17 有效性: 有效
文 号: 商政〔2022〕15号 所属主题: 商政

商丘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商丘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20 浏览次数: 【字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商丘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商丘市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商丘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为贯彻落实《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第一节 迈上全面小康发展新起点 

  “十三五”期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推进国家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2020年,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15.56亿元,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38.59亿元,年均增长2.87%。粮食播种面积1638.06万亩,总产量148.38亿斤,比2015年增加9.93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做出了突出贡献。生猪生产恢复好于预期,2020年底全市生猪存栏达270.30万头,生猪产能恢复居全省前列;“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蔬菜产量561.6万吨,水果产量243.3万吨,水产品产量5.54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8.11万吨、55.54万吨、12.9万吨,我市在全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获“优秀”等级。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5元,年均增长10.62%,呈现农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双增长”的良好态势。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以“六高”为目标,以“六化”为方向,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60万亩,优质花生160万亩、优质水果100万亩、优质瓜菜200万亩、中药材10万亩、食用菌1.5万亩,建设食用菌棚(室)1.62万座,建设标准化蔬菜园区394处,三产融合步伐加快,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7%,6家企业跻身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县乡村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广泛推广深耕深松、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一批关键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累计完成695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市农机总动力达87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积极培育发展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四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20年,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7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9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及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5万家,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人以上,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质量安全保障有效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成功整建制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市累计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446个,位居全省前列。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永城富硒小麦粉、柘城辣椒2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5.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农膜回收率达80%。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农村安全供水保障率达95%。建成79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0%行政村建成文化广场,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卫生厕所占比达85%以上,全市建成省级美丽小镇6个,省级示范村180个,五美庭院25万户,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全省农村垃圾治理先进市”“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市”“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市”等称号。

  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颁发新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65.17万本,基本实现应发尽发,农村承包地规模化流转面积比例达到3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颁发了登记赋码证书,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国营农场企业化改革深入推进。

  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强化产业、就业、消费、金融扶贫、保障扶贫等精准帮扶措施。全市现行标准下64.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6个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

  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自治为根本”的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市平安单位动态创建率保持在90%以上,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修订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等“一约五会”群众新自治组织,82%的乡镇达到了县级文明乡镇标准。 

第二节 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全市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外部环境、阶段特征发生深刻变化,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

  “五期交汇”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孕育新机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三农”发展系列难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当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顺期开局交汇过渡,精准脱贫任务按期完成与乡村振兴战略即期有效衔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期深化的关键历史节点,“五期交汇”为科学谋划、顺利推进全市“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孕育新机遇。

  “四战略规划”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规划政策的出台,以及河南省“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的打造,均为商丘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为全市在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创新改革、协调发展和壮大特色产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为实现与沿黄地区、淮河流域、长三角在生态修复、农产品供给、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方面合作提供了无限契机,助力打造“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油罐子”。

  “三大驱动”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未来五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更多的资源要素将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优化,政策驱动力不断增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农业农村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市场驱动力不断增强。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量子信息、物联网、超高速泛在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驱动力不断增强。“三大驱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新格局构建”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优势。未来五年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扩大农村内需,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商丘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优势、物华天宝的资源优势、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适宜产业布局的区域中心城市优势、链条完整的产业发展优势、重厚多君子的人文优势和以“13710”工作制度为牵引的效能优势,有利于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内需体系优势,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枢纽经济优势,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为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同时,全市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诸多挑战。

  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与农村公共服务欠账并存。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耕地、水资源等农业资源持续向农业外部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农产品关税较低,市场开放程度很高,对外开放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受生物质能源、气候变化、投机资本等非传统因素的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导致农业农村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增强。此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发育不充分,尤其是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导致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明显,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十四五”时期全市面临健全城乡要素配置机制和补齐短板的任务。

  新动能不足与旧动能乏力并存。近年来,全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但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能够有效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劲动能。与此同时,以投资拉动为主要驱动力的传统动能呈现乏力态势。农业投资尤其是新项目、大项目投资的持续下滑,将导致乡村产业面临发达地区的高端打压和欠发达地区中低端挤出的双重挤压,产业转型面临新旧动能断档的风险考验。“十四五”时期全市面临着有效释放和转化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蓄积势能,积极创造新动能的任务。

  发展方式粗放与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并存。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大而不强,结构优而不精。农业产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体量大但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缺乏精品名品。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够,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还有待挖掘,农业的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附加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拓展和提升。“十四五”时期全市农业农村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链延伸、拓展的任务。 

第三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市六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为首要任务,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关键抓手,以推进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做到乡镇工作“三结合”,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以“商丘之问”、“商丘精神”、“商丘之为”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乡村让生活更美好。

第四节 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推进创新强农、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在经济上维护农民利益,在政治上保障农民权利,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

  坚持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保持足够历史耐心,防止一刀切、急于求成,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稳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乡村宜居宜业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富裕富足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实现创新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到202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

  努力在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上走在全省前列。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主产核心功能区,严守耕地红线,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统筹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与重大水利设施、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加大良种工程推进力度,把更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粮食产能稳定在14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商丘贡献。

  努力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有较大突破。落实《中共商丘市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印发商丘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2022~2025)的通知》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农业“金土地”计划,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乡村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龙头企业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五大行动,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950万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7%以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争创2个以上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以上、农业企业品牌15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品牌30个以上,农业品牌总数达到100个。

  努力在乡村建设上有明显改善。实施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行动,依据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完善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引导村庄建设行为,安排各项建设时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持续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创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党建引领、“数治”结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局面。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40%左右。

  努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有较大提升。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健全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优先保障乡村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到202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1∶1以内。培育高素质农民5万人次以上。全市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快递物流服务通达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全市县、乡两级形成至少1个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七个一”达标,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到90%以上,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比例达到45%以上并普遍实行“乡聘村用”,50种以上常见病实现基层首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县域内参保率实现全覆盖。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强市和农民幸福美好新家园,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专栏1:商丘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基期值

2020年)

目标值

2025年)

指标

属性

1

农业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795.74

1350

预期性

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741.92

>700

约束性

3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67

>80

预期性

4

农林牧渔服务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

4.1

8

预期性

5

耕地保有量(万亩)

1047.99

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约束性

6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695

850

约束性

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640

0.657

预期性

8

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

80

83

约束性

9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60

67

预期性

10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97

>97

预期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8

>98

预期性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数量(万个)

3.95

4.6

预期性

13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

70.2

81

预期性

14

自然村通硬化路比例(%

88

100

预期性

1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2

98

预期性

16

农村5G网络覆盖率(%

县域以上城区全覆盖

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全覆盖

预期性

17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90

93

预期性

18

村庄垃圾有效治理率(%

95

100

预期性

19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26

45

预期性

20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58

87

预期性

2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53.25

≥70

预期性

22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32.9

45

预期性

23

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

71.99

100

预期性

24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占比(%

60

60

预期性

25

县级以上平安村占比(%

——

动态保持在80%以上

预期性

26

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

30

80

预期性

27

农业从业者培训持证人员(万人次)

——

3

预期性

2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1.36

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预期性

29

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917

年均增速高于全农民平均水平

预期性

30

脱贫人口巩固率

——

≥98

约束性

31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7.9

12

预期性


第六节 发展布局

  大力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发展,做强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和乡村现代服务业,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新功能新业态,形成“三带两区多镇多园”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三带”。以柘城县、睢县、民权县等优势产区为重点发展辣椒花生生产,形成辣椒花生产业带。以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等优势产区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形成优质小麦产业带。以民权县、宁陵县、夏邑县等优势产区为重点发展酥梨、设施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果蔬产业带。

  “两区”。以农业发展基础好、特色突出的夏邑县和柘城县为主体,建设两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多镇”。在永城市高庄镇、民权县人和镇、虞城县刘店乡、夏邑县郭店镇等四个乡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基础上,选取发展条件好的乡镇,积极开展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培育和提升工程,建成一定数量的农业产业强镇。

  “多园”。在建设好永城市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力争“十四五”期间再创建2个以上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县创建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结构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第二章 提升重要农产品核心竞争力

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农业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转变、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着力构建现代粮食、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第一节 发展现代粮食产业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和粮食品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确保“十四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加大种粮奖补力度,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提升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3个粮食生产能力超20亿斤和睢阳区、柘城县、宁陵县、睢县、民权县5个粮食生产能力超10亿斤的粮食生产大县建设。积极推广小麦、玉米等优质粮食作物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强筋小麦,扩大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逐步形成“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的粮食产业发展大格局,推动食品产业成为商丘千亿级主导产业,实现商丘从“豫东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华丽转身,让“商丘农优”飘香全国、飘香世界。

  加强耕地保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建立耕地激励性保护机制,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做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提高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深耕深松、轮作等措施,科学合理进行休耕,培肥耕地基础地力。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和产能监测评价制度,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与重大水利设施、农田水利工程协同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集中统一管理,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统一上图入库,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有序进行,确保“十四五”末高标准农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坚持新建与提升并重,分类分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保有量稳定在850万亩以上。

  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对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多方筹措,足额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发挥政府引导和撬动作用,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

  完善基本农田配套设施。围绕基本农田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完成新建和已建高标准农田的配套设施,为“藏粮于地”奠定扎实基础。重视农田防护林建设,提升其综合防护功能和生态功能。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重点工程和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完善灌排体系,进一步增加基本农田灌溉面积。推广管灌、微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总体提高农业节水效率,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7。重视乡村道路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优化完善村庄路网,加快实施县乡公路改建工程,确保城乡道路通畅、村村道路通畅,加强农村公路路肩培护,完善道路排水设施,开展桥涵配套及危桥改造等工程。

  推动粮食产业“三链同构”。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组建商丘粮食投资集团,促进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打造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实施“绿色储粮”工程,建设一批冷链仓储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到2025年,将我市建设成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和跨省粮食物流通道。

第二节 发展现代畜牧业

  牢牢把握“转方式、增效益,保生态、提质量,强安全、促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积极构建畜牧业全产业链,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把我市建成全省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做强生猪产业。巩固生猪产业传统优势,稳定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提升生猪产业装备化、集约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水平;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和建设一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完善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重点支持睢阳区、宁陵县、睢县、民权县、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等养殖大县(区),集聚政策、资金和土地等要素,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支持商丘区域牧原、正大农牧、新航道、贵友实业等龙头企业发展生猪养殖、屠宰以及深加工等,鼓励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加快现代屠宰加工与冷链配送体系建设,完善生猪产业链。积极发展生猪绿色养殖,建设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提高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推进生猪产业与种植业、林果业有机结合新技术和绿色养殖技术,积极推广农牧一体化、云养殖、互联网+等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到2025年,全市生猪出栏稳定在400万头左右,确保猪肉产品稳定供应。

  做大牛羊产业。实施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肉牛肉羊,推进奶业振兴,扩大牛羊养殖规模,推进种养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实施基础母畜扩群倍增计划,推广“户繁、企育、龙头带动”“村集体建场、经营主体租赁”“规模养殖、集群发展”等模式。依托虞城科迪乳业、睢县瑞亚牧业等龙头企业,以虞城县、睢县为重点发展奶牛,提供优质奶产品。依托柘城莲旺牧业、柘牛牧业,以虞城县、夏邑县、民权县、柘城县为重点发展肉牛,支持柘城县建设规模化肉牛养殖产业园。以永城市、民权县、虞城县、夏邑县、睢县、宁陵县为重点发展肉羊产业。鼓励建设牛羊屠宰加工厂,增加牛羊肉在肉类产品中的比重。到2025年,全市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5万头、750万只。

  做优家禽产业。聚焦龙头企业壮大培育,厚植全链发展优势,持续优化家禽产业。夏邑县、虞城县、睢县、睢阳区、柘城县、宁陵县等重点发展鸡鸭家禽养殖。大力发展肉鸡、蛋鸡和肉鸭产业,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施禽蛋加工增值工程,引导支持企业开展蛋白粉、蛋黄粉、液态蛋等精深加工。推进设施装备升级,重点推广叠层式肉禽蛋禽养殖技术,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养殖水平。力争到2025年,家禽出栏量稳定在1.5亿只以上,禽蛋产量达到56万吨,禽肉占比提高到25%以上。

第三节 做强花生产业

  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增强花生生产供应能力,加快培育精深加工业,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以沿黄河故道优质大果花生区4个县为重点,打造优质花生优势产区,布局优质花生100万亩以上。涉及民权县双塔镇、人和镇、野岗乡、白云寺镇、龙塘镇、程庄镇、孙六镇、老颜集乡,宁陵县逻岗镇、阳驿乡、柳河镇、城郊乡、程楼乡、刘楼乡、乔楼乡、石桥镇,睢县董店乡、尚屯镇、西陵寺镇、尤吉屯乡、涧岗乡、周堂镇,虞城县利民镇、田庙乡、刘集乡、乔集乡、张集镇、黄冢乡等28个乡镇。到2025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00万亩,产量达到60万吨左右。

  建设高油酸花生示范基地。在虞城县和睢阳区各建设1万亩高油酸花生示范基地,实施“河南省花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项目”,项目区涉及虞城县利民镇、田庙乡、刘集乡、乔集乡、张集镇、黄冢乡和睢阳区勒马乡、毛堌堆镇、娄店乡、郭村镇、临河店乡等11个乡镇,重点示范推广高油酸花生品种,集成示范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建设高标准花生示范基地。以花生示范项目为引领,扩大虞城县、睢阳区及全市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将睢阳区打造成全市高油酸花生示范区。

  全面提升机械化水平。聚焦耕种管收贮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开展技术创新,推广应用新型高效农机,推动花生生产向全程全面机械化方向发展。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推广农机农艺融合集成配套技术。培育农机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跨区收获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性服务,全面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到2025年,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80%以上。

  增强加工转化能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大型花生产地初加工和低温仓储流通设施。在花生主产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全国知名的油脂和食品加工企业,增强就地就近加工转化能力。大力发展油品、食品精深加工业,充分挖掘产业链增值效益。支持饲料加工企业利用花生饼粕替代进口大豆饼粕,提高花生壳、油料秸秆等副产品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应用率,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努力实现“吃干榨净”。到2025年,花生加工转化率达到70%。

第四节 做强蔬菜产业

  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设施蔬菜发展,大力发展蔬菜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巩固提升我市蔬菜产业优势,全面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

  优化蔬菜产业布局。巩固提升梁园区、夏邑县、虞城县、宁陵县、柘城县和睢县等6个蔬菜大县(区)产业发展优势,着力培育设施蔬菜产区,打造工厂化蔬菜育苗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叶菜类生产基地和种养结合生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围绕柘城三樱椒、梁园区番茄、睢阳区土豆、宁陵县小黄瓜、睢县芦笋、虞城荠荠菜、夏邑县大白菜等蔬菜品种,打造构建“露地蔬菜、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

  提升育繁集约化水平。支持建设一批集约化工厂化育苗基地,提升育苗质量和规模,扩大商品苗应用比重。强化良种繁育能力,支持柘城县三樱椒良种繁育基地、夏邑县龙港湾蔬菜育苗基地、虞城县懂菜集团育苗基地建设,全面提升育制种基础设施和智能装备水平。

  推行绿色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蔬菜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支持蔬菜大县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广优质特色品种和精细菜品种,加快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和标准化技术集成应用,建设一批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增强蔬菜均衡供应能力,扩大优质产品供给。引导蔬菜规模生产经营主体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创建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大力推行“一品一码”质量全程可追溯,开展数字菜园建设,提升生产装备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到202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550万吨。

  提升蔬菜加工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果蔬企业等发展产地初加工,大力推进蔬菜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分级销售等,增强产地产后处理能力,实现减损增供、减损增收、减损增效。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支持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气调贮藏库、机械冷库、预冷设施等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推动蔬菜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拉长产业链条。

第五节 强化农业农村生产风险防范

  加强全市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保险保障机制,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竞争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驾护航。

  加强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开展防汛查弱项补短板工作,针对防汛救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查弱项、补短板,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制定超标准洪水应对方案,落实“一流域一案、一市一案、一县(市、区)一案、一乡镇(街道)一案、一村(社区)一案”,加强培训演练。建立紧急避险专项预案,科学明确避险对象、避险组织、避险时机、避险场所、避险路线,健全避险指令系统、指挥体系,完善避险人员生活保障、组织服务等工作。

  完善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保障体系。重视极端天气灾害防御。加强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基层水利工程日常巡查管护机制,增强农业防涝抗旱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开展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强化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工作,完善防涝抗旱、防风防虫等防灾减灾工程,做好防灾抗灾物品储备,妥善应对水旱灾害风险。全面落实防汛抗旱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加强农村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健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完善植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做好外来生物入侵防范,尽早切断传播途径,努力把自然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健全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的协作机制,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提升动植物保护信息化水平。

  完善农业保险保障体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基础保障作用,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开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家庭农场保险试点范围,推进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支持各县(市、区)各保险金融企业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提高政府对农民农业参保的支持力度,督促保险金融企业落实国家有关农业保险政策,切实保障参保农民的合法利益。

  加强防范农业生产其他风险。主动防范农业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多样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突出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等农产品品牌。推动农民建立农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产销机制,采取定向直销、直销配送、连锁经营,开展“物联网+农业”,推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农村物流基地,提高农民抗市场风险能力。积极化解社会风险。依法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违法经营销售活动,维护良好的农业生产秩序。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环境治理,有效防止污染给农业生产和经营造成的损失。积极开展重要农时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深入农业机械作业现场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等治理工作,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专栏2: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提质工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在“十四五”期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55万亩以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加强农机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节水改造,全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

(二)畜牧产业提质工程

积极推动年出栏万头以上生猪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宁陵县年出栏生猪150万头、睢阳区年出栏生猪56万头的生猪产业集群发展。2021年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到2025年全市年出栏生猪达400万头以上。实施新建畜位500头以上肉牛、3000只以上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推进“母畜扩群倍增、规模养殖提升、养殖大县培育、精深加工增效、龙头企业培优”五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推进奶业振兴,继续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持续开展奶牛单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奶畜中小牧场升级改造,支持新建300头以上奶牛场,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建基地、优结构、强品牌,到2025年,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肉禽蛋禽养殖基地;积极推进发展蛋白粉、蛋黄粉等精深加工,培育高端、特色禽蛋产品品牌;实施抗菌药减量行动,支持林下生态养殖和绿色有机认证,到2025年,建设一批优质家禽养殖产区,优质禽肉禽蛋供给占比大幅增加,蛋品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

(三)粮食仓储物流枢纽建设工程

依托商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组建商丘粮食产业集团,不断完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统筹各方力量,将商丘打造成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和跨省粮食物流通道。

 

第三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适应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加快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打造“商丘农优”公用品牌,不断提升商丘农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一节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六化”方向,以优质小麦、优质辣椒、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草畜八大优势特色农业为重点,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升品质,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优质小麦。依托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睢阳区、柘城县、宁陵县、睢县、民权县和梁园区9个县(市、区)开展优质专用小麦示范种植,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推广小麦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和统防统治,推进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引导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到2025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基本满足各类市场主体需求。

  优质辣椒。以柘城县、睢县、民权县等优势产区为重点发展三樱椒生产;以梁园区、夏邑县为重点大力发展鲜食辣椒。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培育知名辣椒品牌,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开拓和占领新兴市场。大力发展扶持辣椒深加工产业,扩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延伸辣椒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优质辣椒加工率。到2025年,优质辣椒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

  优质花生。在民权县、睢县、宁陵县、虞城县、睢阳区等5个花生优势产区大力发展高油酸花生等优质品种,依托规模经营主体和基层组织,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和订单化生产,推广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防止黄曲霉素污染、节水控膜降耗等标准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增加专用品种生产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到2025年,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

  优质林果。以黄河故道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苹果、梨、桃、葡萄、杏、大樱桃、李子、草莓、油用牡丹等经济价值高、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林果基地,加快低产老果园改造和林果标准园建设,推进林果业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强化林果业品牌建设。到2025年,优质林果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优质蔬菜。以梁园区、夏邑县、虞城县、柘城县和睢县等县(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工厂化育苗、温室大棚等设施蔬菜,提高集约化育苗水平,加快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推广应用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机械卷帘等设施装备,提高设施蔬菜装备水平。到2025年,设施蔬菜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冬春季节蔬菜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优质食用菌。以夏邑县、虞城县、民权县为重点,发展优质食用菌产业,推进标准化示范种植,支持食用菌菌种、菌棒工厂化生产,提高生产工艺水平。扶持夏邑县蓝天食用菌有限公司、河南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民权天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金隆菇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到2025年,食用菌产能稳定在20万吨以上。

  优质中药材。以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睢阳区、柘城县等5个县(市、区)为重点,发展优质中药材,提升中药材苗种繁育能力,建设一批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推进药食同源产品开发。推动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虞城县界沟镇“河南中药材之乡”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推进现代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到2025年,优质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0万亩。

  优质草畜。推进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柘城县、睢县“粮改饲”试点县项目建设;种植优质饲料作物达8万亩以上。推进畜禽养殖结构调整,以牛羊等草食牲畜为重点,加快优质草畜重点县发展,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优质草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升制种供种能力。培育饲养牛10万头以上肉牛大县4个,饲养羊50万只以上肉羊大县7个;培育秸秆饲料商品化企业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饲草料收加储运体系,推广青贮、微贮、氨化、压块、制粒等技术,为牛羊等草畜养殖提供更多的优质饲草;对新建肉牛畜位500头以上、新建奶牛畜位300头以上的养殖场提供资金扶持,到2025年,将我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草畜生产基地。

第二节 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按照“生产端做精,加工端做强,销售端拓宽”“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原则,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行业,培育五大重点食品产业集群;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猪、牛、羊、禽、果蔬、食用菌、中药材十大主导产业,打造十大优势农业全产业链;围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10家全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强做优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推行“群链长制”“盟会长制”,实施创新强链、数字融链、转型延链、多元稳链、招商补链、生态畅链行动,优化产业链布局,绘制产业链图谱,梳理问题清单,实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开展精准招商、管家式服务,推动补链延链强链优链,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到2025年,全市培育5个以上年产值超10亿元、2个以上年产值超50亿元、1个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1个以上国家全产业链典型县,形成小麦、生猪等市域全产业链价值超100亿元的重点链。

第三节 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

  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品牌创建为引领,推进农业质量和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和农业机械化标准等,完善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快标准推广应用,严格实施国家安全标准、绿色标准,推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地理和气候标志农产品登记,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项目,重点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遴选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更多特色优势农产品抢占高端市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动“菜篮子”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发展整建制标准化生产。到2025年,培育5个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扩大“三前”检测参数和覆盖面,食用农产品年定量检测量达到1.5批次/千人目标任务。强化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监测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为载体,以蔬菜、林果、肉蛋奶和养殖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逐步在各类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追溯应用。建立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行农产品销售“合格证+追溯码”标识模式及电子合格证。力争到2025年,8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全部可追溯。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对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踪评级,鼓励支持民权县、虞城县、柘城县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面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不断巩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

  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实施农业“金土地计划”,以创建省级以上农业品牌为抓手,培育优质农业品牌。以县域为重点,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围绕永城面粉、夏邑西瓜和食用菌、柘城辣椒、宁陵酥梨、虞城苹果、梁园草莓、民权葡萄、睢县芦笋和辣椒、睢阳红薯和花生等创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创建一批企业品牌,围绕“王飞农场”秋月梨、“五里杨”西瓜、“云腾农庄”樱桃等知名农产品,创建一批“小而美”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宣传保护,讲好品牌故事,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商丘农优”公用品牌,提升商丘农产品品牌的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到2025年,新创省级以上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以上、农业企业品牌15个以上、特色农产品品牌30个以上,省级以上农业品牌总数达到100个。

第四章 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坚持以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做强绿色食品业、培育壮大涉农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壮大农产品加工业

  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做优做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完善产业结构。拓展农产品初加工。以粮食、果蔬、食用菌等为重点,强化标准引领和技术指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保鲜、烘干、储藏、分级、包装等延时类初加工,发展粮变粉、豆变芽、肉变肠、奶变酪、菜变肴、果变汁等食品类深加工,培育一批农业食品融合企业。按照“品牌化、高端化”发展路径,大力开发粮食、肉、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抢占中高端市场。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开展食品健康功效评价,加快发展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食品和满足特定人群需求的功能性食品,支持发展养生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多酚、维生素补充剂等保健和健康食品。创建一批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推进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培育一批生产标准、技术集成、管理科学、品牌知名和产业集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综合利用主体,推进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大力开展麦麸、玉米芯、果皮果渣、皮骨、内脏、食品加工废弃物(废水、废渣等)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

  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主产区和重要物流节点布局,初加工向八大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布局,精深加工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县域、乡镇布局。围绕产业基地和园区,就地就近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重点建设12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开发区),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园集聚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技术升级。支持农产品加工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建设国家、省小麦传统制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加工企业,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引导产学研协同发展。支持加工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销售、仓储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推进装备升级。支持生产企业加强机械制造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加强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鼓励加工企业增加装备改造和技改投入,对设备进行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做优做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突出招大引强,面向国内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引进,改造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强培育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河南麦客多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金豆子蔬菜食品有限公司、河南省福润食品有限公司、夏邑县金展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天明民权葡萄酒有限公司、河南瀚斯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等改制上市,培育商丘农业上市板块。到2025年,力争引进10家以上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稳定保持在70家以上;力争实现2-3家涉农企业上市、8-10家涉农企业候选上市。

第二节 做强绿色食品产业

  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重点围绕面、肉、油、乳、果蔬五大行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做强绿色食品业。

  强化精深加工,做优面制品。加快专用面粉发展。着力开发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等食品以及保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支持梁园区五得利面粉、虞城县春发食品、永城市华冠面粉等企业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支持夏邑县雪玉粉业、睢阳区诚实人等企业发展小麦淀粉、小麦胚、谷朊粉等深加工产品。支持永城市汇丰食品、柘城县金平安面业等挂面生产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类型。积极引导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及绿色食品,支持麦客多、卢师傅、鼎鑫食品、万象食品、名代食品等面包糕点类型深加工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进面粉、玉米、杂粮杂豆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着力扩大速冻面食品规模,改造建设一批规范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大型主食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支持科迪食品、宁陵福润食品、虞城双洋食品等企业形成速冻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模式。

  丰富产品类型,做强肉制品。调整肉类结构。按照适当降低猪肉比重、增加牛羊肉比重、稳定禽肉比重思路,优化肉类结构。加快推进柘城莲旺、柘牛农牧、睢阳中农牧业等大型优质肉牛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高端牛肉产品。加快推进宁陵县豫东牧业、永发养殖、商丘牧盛牧业养殖等大型肉羊基地建设,推进肉羊集中屠宰,大力发展羊肉精深加工。加快发展黄羽肉鸡、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依托中润新城、宁陵牧原、河南源运食品、贵友实业、桂柳鸭业、河南乐为等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业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粗放、低效畜产品向安全、高效畜产品转变,提高优质、特色畜产品的比重。科学集成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绿色技术,发展精深加工高端产品。支持睢阳区邦杰牛肉、民权县德荣牛肉等企业发展高端加工牛肉产品,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积极培育生猪、肉牛、禽类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绿色养殖基地,扩大精细加工生产规模,引领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标准化发展。

  增强加工能力,做特果蔬制品。推进产地初加工。积极申报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全市果蔬标准园和优质果蔬生产基地建设贮藏窖、保鲜库和烘干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预冷、预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发展果蔬精深加工。重点支持久芳农业、帝丘农业、坤利食品在发展脱水蔬菜的基础上,发展净菜、预制菜肴、蔬菜汁、果蔬粉、蔬菜脆片深加工。同时,发展美容蔬菜、蔬菜面条、蔬菜面包等具有特殊功能的花色蔬菜制品;支持广植农业、饮之健生物科技、宁陵果源贡食品等企业发展鲜果、果酱、果饮料,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重点支持夏邑县、民权县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依托金之荣食品、蓝天食用菌、天邦农业等企业开发食用菌酱菜类、菌汤类、饼干类、休闲食品类等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

  实施优质乳工程,做大乳制品。积极实施优质乳工程,推广低温生产工艺,实施绿色化清洁生产。支持科迪乳业扩大巴氏奶、低温酸奶等低温乳制品生产供应,加快开发绿色有机奶、功能牛奶、保健牛奶、奶酪等高端乳制品。支持乳品企业自建、收购、参股奶源基地。推进低温奶存贮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等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在零售点、社区、学校等投放低温冷藏设施,构建涵盖运输、贮藏、分销、零售等各环节的乳制品全程冷链体系。通过休闲观光牧场创建、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等大力培育奶业发展新业态。支持乳制品企业积极参与电商营销,发挥线上线下互补作用,不断拓展网上市场、定制生产、订单消费等多种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发展优质花生,做精油脂制品。加快发展有机、绿色、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民权县、睢县、宁陵县、虞城县、睢阳区花生基地,实行高油、高油酸花生生产的专种、专管、专收、专贮、专用、专加工,保障加工产品品质。支持民权花仙子粮油、民天油脂等油脂加工企业开展花生油料深加工,培育有机、绿色高油酸花生油品牌,争夺高端油品市场;支持长领食品发展高附加值的裹衣花生、风味花生等休闲食品等,适度开发花生蛋白制品,不断拉长花生加工链条。

第三节 培育壮大涉农新产业新业态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新型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积极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发挥农业农村多种功能,深度推进“以旅促农、以农强旅、农旅结合”,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重组,催生乡村休闲旅游业。立足乡村特色,加快建设特色生态旅游村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红色旅游村镇、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开发季节性游园、采摘等项目,打造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发展特色精品民宿。加快推进民权王公庄画虎村等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人文旅居乡村建设行动,形成一批彰显中原文化底蕴、承载现代生活方式的乡村旅居目的地。鼓励黄河故道沿线乡村深挖农耕文化,推广乡土风情建筑,融入黄河故道自然风貌。鼓励大运河沿线乡村依托非遗、生态资源,打造涵盖民俗体验、亲水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运河旅游小镇。通过实施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改造美丽乡村景观,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逐步建立全域乡村休闲文旅体系。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提升乡村生产性服务业。完善乡村物流网络。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培育认定一批县域物流示范园区和乡村物流龙头企业。创新“电子商务+农村物流”模式,推进城乡物流信息化升级改造和城乡物流绿色低碳发展。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支持供销、邮政、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市场信息、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新业态。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在乡村开设服务网点,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开设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推广农民与商超、社区、企业的产销对接模式,鼓励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拓展乡村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内容,改造提升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积极发展农村批发零售、医疗保健、文化演出、法律咨询、信息中介、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供销、邮政快递、农业服务公司生产服务一体化发展,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体系。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构建农村网络购销体系,引导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电子商务主体到乡村布局,打通农村电商末端网点。支持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电商新模式。巩固和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成果,强化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统筹能力,为电商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市场开拓、资源对接、业务指导等服务。引导电商平台投放更多种类工业品下乡,弥补农村实体店供给不足短板。完善乡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依托商丘师范学院YOUNG创谷众创空间、商丘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双创平台,加强电商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吸引农村的年轻人留在家乡发展电子商务。


专栏3: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业强力工程

“十四五”期间,各县(市、区)要积极谋划建设已具雏形的12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力争至少招引1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延链补链,使12个农产品精深加工园成为引领商丘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标杆园区。到2025年,力争实现2~3家涉农企业上市,8~10家候选上市,以上市企业为引领,助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二)乡村特色旅游业壮大工程

到2025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达到3个;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达到10个;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达到20个。

(三)乡村新型服务业培育工程

支持农村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单位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快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短缺的问题。充分发挥乡村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养老托幼、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等生活性服务产业。

(四)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培育工程

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和农村电商惠农工程,提升改造农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逐步建立农村电商物流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

 

  

第四节 推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以农业产业强县强镇强村等载体为抓手,发挥其产业特色和优势,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高效发展。

  围绕“一县一业”,打造产业强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一县一业”,以规模种养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集成为动力,以品牌营销为牵引,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扎实建设产业强县,着重在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推进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资源禀赋相近、行政区域相连的区域共同打造产业经济带,形成跨行政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板块化推进的格局,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农业经营活动,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等经营主体,引导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园10个;全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清零,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0%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比达81%以上。

  围绕“一镇(乡)一特”,打造产业强镇(乡)。依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发展“一镇(乡)一特”,在镇(乡)域范围内聚焦农业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着力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链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创建6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围绕“一村一品”,打造产业强村。按照国家、省“一村一品”发展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突出延长特色主导产业,以“农特产品—有机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农特产品”的递进链,努力打造有机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和聚集农特产品仓储、加工、电商、农业机械、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物流园区,推动乡村农产品产业体系升级。推动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村庄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格局;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形成较大范围的辐射效应。鼓励农产品注册商标,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到2025年,创建2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围绕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牵头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广大农户分工协作,组建要素优化配置、生产专业分工、收益共同分享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申报认定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市省级联合体保持在25家以上。引导联合体制定章程、明确权利责任、完善治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各主体优势,提高农户参与度,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创建原料基地优、加工能力强、产品质量高、品牌效应大的示范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促进资源共享、链条共建、品牌共创,形成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科研助力、金融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多类融合业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等业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

第五章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把现代种业创新摆在创新发展核心位置,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做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聚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

第一节 发展现代种业

  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围绕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中力量攻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重点保护本地珍稀、濒危、特有种质资源,加快推进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和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谋划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

  实施种业创新平台建设行动。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强良种技术攻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聚焦全市农业科技资源,组建燧皇种业实验室,打造我市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为我市涉农科研单位、高校和高科技企业提供育种创新共享平台,加快育种进程,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种。

  实施种业创新攻关行动。开展种子核心技术攻关,保障种源安全,带动企业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加快种业资源要素向种业企业汇聚,构建现代化商业育种体系。重点围绕小麦、玉米、甘薯、花生、大豆、食用菌等优势农作物以及发展设施农业、花卉、林果、畜牧等急需优良品种,积极选育高产稳产、多抗广适、优质高效新品种。

  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大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落实种业龙头企业扶优政策,重点扶持本地优质种业龙头企业和引进全国种业50强企业并重,新建和改、扩建基地设施并举,着力提升“良种创新能力、推广及应用能力、优质粮加工能力”,实现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

  实施良种繁育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商丘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永城市大豆、夏邑县小麦、虞城县小麦和宁陵县花生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提升制种和加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花生、大豆种子基地市。

  实施种业市场净化行动。严格贯彻落实《种子法》,实行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种业管理和综合执法力量,依法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在打假的同时,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种子企业,全面激发创新内在活力,为我市种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高质量建设现代种业强市。

第二节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建设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培育和壮大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及农机作业公司等社会新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创新农机社会化市场服务模式,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有机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本农田改造工程,加强农机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实施小麦、玉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全覆盖。根据现代种业、畜牧、水产、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需求,推广适宜技术和装备,到2025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

  推进农机化高水平发展。实施绿色高端现代农机推进工程和智慧农机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大马力、高性能、绿色、复式和新能源农机产品应用和示范推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无人驾驶农业机械、农业机器人及智慧农业相关装备,创建一批高端农机装备智能化示范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机装备现代化。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为主,科研院所、生产销售企业、维修网点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机发展和推广体系,推动农业机械装备生产销售、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农机维修与配件供应、农机技能培训等产业发展。

第三节 建设数字乡村

  突出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我市数字农业农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信息通信网络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入,加快农村5G等“新基建”布局,全面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大窄带物联网(NB—IoT)部署力度,面向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应用场景实现深度覆盖。持续深化电信普及服务,进一步提升农村4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扩大光纤宽带覆盖范围,持续提升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网络覆盖质量。全面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水平,持续开展固定宽带用户免费提速,进一步加大面向农村脱贫户、持证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网络精准降费力度,推动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持续提升。

  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5G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动物卫生、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等方面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数字化建设、生猪养殖产业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智慧田园、智慧果(菜)园、智慧牧场和智慧渔场。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完善农村电商平台和网络销售体系,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等。

  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创建一批数字乡村示范县。实施数字政务工程,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互联网+党建”发展、村务财务网上公开、农村集体经济和集体资产数字化管理,加强农村生态系统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数字化监管。推进数字技术在民生保障、社会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应用,强化乡村社会管理能力。在宅基地管理、农村改革、集体经济、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实现数字化。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平安乡村。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到2025年,建设4个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

第四节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

  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多途径开展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引导城市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现代农民,支持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能工巧匠、传统艺人;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治理人才、“法律明白人”等,逐步实现农村劳动者应培尽培、应评尽评、应取证尽取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加强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力争5年内将全市县乡农技推广人员轮训一遍。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科研教学单位一线服务人员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优先支持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强涉农院校、涉农学科专业建设。支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商丘乡村振兴学院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支持夏邑县依托农广校建设高素质农民教育学院。推动形成部门、高职院校、社会力量相互协作的培养体系,完善线上线下配合的培养渠道。

  强化乡村人才引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三支一扶”和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推动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积极参与“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吸引广大“三农”人才积极参与我市乡村振兴。进一步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畅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农牧渔业丰收奖等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营造关心支持乡村人才振兴的良好氛围。

  推进返乡创业、下乡服务。实施“凤归中原”回归创业工程,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县(园区、项目)建设,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在外乡贤、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搭建创业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原则,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强化创业指导,建设创业导师队伍,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技术、政策、市场等指导服务,健全指导服务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服务,支持地方依托县乡政府政务大厅设立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加入和开发利用机制,探索以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引进人才。

第五节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以满足农民现代农业科技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

  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大体系”联合协作平台,加快构建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支持引导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逐步构建和完善支撑我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的多层次全链条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制。拓展深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推进农科教推“一盘棋”、“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和推动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发挥人才、成果和技术优势,组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支撑行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推进中原研究中心商丘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商丘市国营民权农场、豫东牧业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推进共建现代农业综合实验站。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化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评估机构、技术经理人培育力度,开展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示范。

  高水平创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打造农业高科技集成平台。以规模化种养业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科技集成为动力,以品牌营销为牵引,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引领带动农业向高科化、特色化、规模化、链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各县(市、区)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全域为单元,根据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整合农业农村发展资源,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支持政策,集成强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专栏4: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工程

(一)农业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工程

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设立高产优质绿色作物育种重大专项,重点在绿色、抗逆、高产、优质专用、多样化和宜机械化作业等突破性新种质、新品种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创制突破性新种质2份以上,培育新品种(配套系)10个以上。

(二)种子基地建设工程

强力推进小麦、花生等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花生良种繁育基地、种子产业聚集区,配套建设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体系,努力把商丘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花生种子基地市。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

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全市农村百兆以上宽带网络接入和4G网络全覆盖,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试点和推广“5G+现代农业”,探索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在现代农村农业中的应用,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农业试点乡镇和数字农村示范乡镇,争取建设成功4个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

(四)农机装备提升工程

加快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实现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绿色高端现代农机推进工程,创建一批高端农机装备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区(场点、车间)。开展智慧农机提升行动,推广农机无人化作业和联合作业,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建设1个以上农机信息化示范园区。提升现代农机技术推广能力,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100亩以上的试验示范基地。

(五)支撑平台建设工程

打造高新农技推广网络,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等示范平台。到2025年,创建2个以上国家级、10个以上省级、30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以上全国农业产业示范强镇,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标准化特色化产品基地和乡村特色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2个。

 

  

第六章 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提升农业碳汇功能,减少农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实现到2030年碳达峰目标贡献农业力量。

第一节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种植业清洁生产。继续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料,创新绿色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模式,探索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新途径。提高新型肥料使用比例,集成推广玉米种肥同播、小麦一次性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规范管理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实施可追溯制。推广绿色农药、新药械等,以及生态治理、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支持植保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大幅减少农药使用量。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3%。

  实施养殖业清洁化发展。积极开展以种养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美丽牧场”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节水、节粮等清洁养殖工艺,控制臭气排放。规范使用饲料兽药,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提升对兽药滥用及非法使用兽药管控能力。推广低氮、低磷和低矿物质饲料产品。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养殖业污染治理路径,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引导农户逐步实施“三退三进”(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场、进入合作社、进入市场循环)。

第二节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实施粮食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开展绿色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可降解薄膜,减少农用薄膜使用量,开展农田残留地膜、化肥农药塑料包装等清理整治,探索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引导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和示范应用。以柘城县为试点,逐步推广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技术和措施,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机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制度,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规范农业绿色生产,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第三节 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坚持“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绿色种养结合模式,探索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种养业发展格局。试点光伏农业发展,将光伏产业和现代种养业相结合。推动秸秆禁烧常态化,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按照“先农后工、先饲后肥、循环利用”的治理路径,持续提升农作物秸秆“五料化”利用率,推动秸秆禁烧常态化。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实现就地消纳、就近还田。以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利用能力,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

第四节 探索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路径

  围绕农业减排固碳新技术、农村新能源应用新技术等,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新技术的选择、试点和推广工作。试点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技术、畜禽粪便管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保护性耕作固碳技术等适合豫东地区的碳减排模式。探索各类创新碳减排的“土方法”“土模式”“土技术”。探索开展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措施、政策、规划等,探索农业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运行模式。保护和改良农田、草地、林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占比,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和固碳量。探索和实践“富碳农业”的发展方式,高效率、大量地固定二氧化碳,将“低碳工业”和“富碳农业”有机结合。

专栏5: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程

(一)农业清洁生产行动工程

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粮食生产主产区永久基本农田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开展绿色农田建设,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整县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到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得到显著提升。

(二)绿色农业发展工程

高效利用化肥、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农用薄膜。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料,推广高效施肥技术和绿色农药兽药、新药械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保持秸秆综合利用常态化,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绿色种养模式,全面推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建设一批绿色原料生产基地,推行清洁养殖,创建以种养结合为主要特征的“美丽牧场”。


第七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第一节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措施总体稳定。坚持摘帽不摘责任,健全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分类优化调整,变守势为攻势,确保政策连续性,继续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坚持摘帽不摘帮扶,继续实行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定点帮扶、市县结对帮扶、校地结对帮扶、“万企兴万村”行动,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对脱贫村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坚持摘帽不摘监管,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乡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合理确定监测标准,以户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返贫致贫风险情况。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提高监测信息化水平和精准度。建立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农户自主申报相结合的预警性常态化排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因人因户及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建立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和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住房返危和新增危房及时实施精准改造,确保保障对象住房安全。把握政策导向和政策标准,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农业保险等政策,防止政策变化带来的返贫风险。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使用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社会捐赠和对口帮扶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摸底,分类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台账,按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到户类资产进行管理。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做好资产移交工作,并纳入相关管理体系。压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乡镇政府属地管理职责,落实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第二节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大力支持脱贫地区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可持续发展。强化产业扶贫后续扶持,坚持“5+2”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不变,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围绕本地优质资源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进行特色产业规划,把花生、辣椒、酥梨、红富士苹果等农产品及食品加工、面粉加工、五金工量具等产业打造成我市的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脱贫地区县乡村冷链设施供给。支持脱贫地区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脱贫地区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优先纳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结合定点帮扶工作机制,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消费帮扶。

  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强化劳务协作机制,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培育区域劳务品牌。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实施脱贫人口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推进“人人持证、技能商丘”建设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发挥商丘乡村振兴学院等职业教育学校阵地和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乡村科技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精准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让更多脱贫人口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推动脱贫人口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收。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原则,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实施“双乡双业双雁”工程,每个县(市、区)建设2~3个返乡创业孵化基地,30%以上乡镇建立返乡创业园,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增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加强乡村旅游路、产业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产业”等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脱贫地区农村供水保障行动。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行动,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

  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巩固脱贫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完善脱贫地区教师补充机制。持续开展脱贫地区对口支教。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持续实施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措施。持续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脱贫地区县级医院,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推进脱贫地区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和公共数字文化等工程,健全脱贫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加强相关行业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构建涵盖低保户、特困户、易返贫致贫户等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继续落实“低保渐退期”政策。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各地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和实际需求“提标扩面”,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继续落实就业成本扣除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给予困难群众有针对性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访视、照料等服务。

  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发挥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作用。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适度倾斜支付。将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整合到医疗救助基金,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保的低保、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巩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四位一体”救助保护机制。

  保障失能半失能人口基本生活。对脱贫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鼓励各地探索实施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等模式。加强农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监管,落实救治救助措施。

专栏6: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工程

(一)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工程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脱贫攻坚政策成果及富民惠民政策措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能托底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到2025年,实现脱贫人口巩固率不低于98%。

(二)农民增收拓展工程

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统筹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明晰农村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确保集体性、公益性资产发挥农民增收作用。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脱贫地区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可持续发展。实施脱贫人口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第八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有力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第一节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统筹各级规划编制。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加快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发挥县城引领作用,加强乡镇集镇区建设,打造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新格局。2025年年底前构建完成县域国土空间一体的规划体系,实现乡村地区村庄规划全覆盖。

  优化城乡用地布局,保障乡村用地空间。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安排城乡产业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在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时,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在统筹分配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一定比例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农村存量宅基地盘活利用办法,解决农民建房宅基地需求。

  引导村庄建设行为,塑造乡村特色风貌。合理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有序管控村民自建住房建设,划定全市乡村风貌分区和特色风貌带,因地制宜明确各地乡村风貌塑造方向,尊重村庄自然地形地貌、居住习惯、地域文化、村庄建设脉络和街巷格局,体现豫东乡土特色,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乡村规划质量,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从严把控乡村规划水平和质量,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探索建立乡村规划委员会和乡村规划师制度。

第二节 推进县域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健全防洪排涝设施,逐步消除严重易涝积水区段。

  实施县域城乡交通一体化行动。优化路网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农村物流服务便捷化。加强质量监管和公路养护,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推进县乡村(户)道路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十四五”时期完成4000公里农村公路、约460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任务,新增乡镇运输服务站60个以上。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成广覆盖、深通达、高品质的农村交通网络、客货运输网络,争取实现所有行政村最多换乘一次客运公交即可到达县城。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行动。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供水建管市场化、饮用水源地表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农村供水运行、水质管理,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供水服务标准化。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县域城乡供水管护一体化,积极推进水源置换工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

  实施县域城乡清洁能源建设一体化行动。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因地制宜开发风能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提升农村地热能利用水平,实施“气化乡村”工程,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2025年年底前全市农村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压减至12小时以内,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全市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

  实施县域城乡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一体化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水平,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2025年年底前全市县域内5G基站数量达到4000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和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持续提升。

  实施县域城乡广播电视建设一体化行动。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县域节目传输覆盖,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2025年年底前广播电视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水平在同一县域内实现城乡大体一致,形成终端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的五级应急广播体系,基本实现全市无线数字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和所有县级融媒体中心节目信号接入IPTV直播频道。

  实施县域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行动。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加强县域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县域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创新县域物流运作模式,推进城乡物流信息化、绿色化发展。2025年年底前基本建成设施完善、运转高效、多方协同、绿色创新的县域城乡物流体系,行政村快递物流服务通达率达到100%。

  实施农村房屋品质提升行动。健全农村房屋建设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农村房屋建设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标准规范,加强对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2025年年底前形成完善的全市农村房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全市农村房屋建造品质显著提升,豫东特色建筑风貌与村庄风貌初步显现。

第三节 推进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完善县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配置,加强村与村之间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和复合利用,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劳动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弱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差异。

  实施县域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行动。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切实保障乡村教师待遇。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办好特殊教育。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2025年年底前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80%以上,基本补齐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短板,所有县(市)均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

  实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行动。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服务规范,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社会化发展。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2025年年底前实现所有县(市、区)建有三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行动。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构建高效协同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中心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薄弱乡镇卫生院达标和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信息化建设。2025年年底前15所乡镇卫生院达到或接近二级医院水平,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到90%以上,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比例达到45%以上并普遍实行“乡聘村用”,50种以上常见病实现基层首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实施县域社会保障均等化行动。全面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城乡低保制度统筹发展,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的关爱服务,落实对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展乡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提升县级敬老院失能照护能力和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水平,加强乡镇便民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2025年年底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县域内参保率实现全覆盖,县域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步提高,城镇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县、乡、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全覆盖。

第四节 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开展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分类推进农村改厕,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厕所粪污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机制健全完善。整治改善类村庄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长效管护机制逐步建立;搬迁撤并类村庄保持现有户厕正常使用,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确保不污染土壤和水源。坚持质量实效第一,提升改厕质量和后期管护服务。2025年年底前累计新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30万户、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分区分类有序治理,优先治理乡镇政府所在地、水源保护区、黑臭水体集中区域、中心村、城乡接合部、旅游风景区等村庄生活污水。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治理模式。深入开展河湖监督检查,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左右,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到40%左右。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设以城带乡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因地制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配备满足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压缩式的收运车辆,改造垃圾房和转运站,建设与清运量相适应的垃圾焚烧设施,做好全流程恶臭防治。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依法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广“二次四分法”分类模式,试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抓好永城市国家级、民权县省级试点示范工作。2025年年底前试点县(市、区)和乡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

  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围绕整治“六乱”、开展“六清”,尽快实现全市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积极开展“四美乡村”“美丽小镇”“五美庭院”创建,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有序推进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亮化行动。

  第五节开展“一县十镇百村万户”美丽乡村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权属清晰、长效管护,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参与,以“一县十镇百村万户”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和新动力,建设具有商丘特色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开展示范创建。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实施“一县十镇百村万户”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从2022年开始,按照“精品村镇、示范村镇、达标村镇”的分类整治要求,突出“一户一幅画、一村一风景、一乡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建设内容,每年打造1个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美丽小镇、100个“四美乡村”,15万户“五美庭院”。把美丽乡村示范县打造成规划科学、环境良好、设施服务健全、主导产业兴旺的区域中心,把美丽小镇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规范有序、辐射农村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把“四美乡村”建设成村庄美、田园美、庭院美、乡风美的美丽家园,把“五美庭院”打造成“整齐美、卫生美、绿化美、习惯美、和谐美”的美丽庭院示范户。

  强化支持引导。集聚资金、项目、政策等支持要素,加大向“一县十镇百村万户”集中倾斜力度。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引导各类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本、政府债券向“一县十镇百村万户”建设投入,分类支持“一县十镇百村万户”建设。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创造良好融资环境,提高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加强指导督促,定期调度建设工作,开展动态监测和考核验收,推动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到2025年,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四美乡村”建设标准,50%以上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美丽小镇”建设标准,50%以上的农户庭院达到“五美庭院”建设标准。

专栏7:乡村建设提质工程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强农村路网建设,主要建设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促进“农村公路+旅游”“农村公路+产业”等融合发展,开展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行动,实行“路长制”。以县为单元,推广“建管一体化”模式,实现城乡供水建设与管理全覆盖,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到2025年,基本实现县域城乡供水管护一体化。实现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全覆盖。广播电视数字化、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水平在同一县域内实现城乡大体一致,形成应急广播体系。基本建成县域城乡物流体系,行政村快递物流服务通达率达到100%。

(二)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县域城乡文教卫体服务均等化行动。加大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乡村文化中心。支持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改造,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设置全覆盖。

(三)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1.农村厕所改造工程。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合理规划建设公共厕所和农村景区旅游厕所,提升改厕质量和后期管护服务,推进农村粪污资源化利用。“十四五”期间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30万户。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城镇周边的村庄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人口集聚度高的村庄可建设集中处理设施;居住分散、污水产生量较少的村庄,可采取单户或联户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逐步实现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

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确保村庄垃圾“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常态化运行。积极推广“二次四分法”,开展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以乡镇或较大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机制。

4.整体提升村容村貌。以规划为引领,加强乡村风貌引导,有序推进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加快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持续提升村容村貌。争创省级“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创建,从2022年开始,每年争取打造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0个省级美丽小镇、100个省级四美乡村,15万户五美庭院。到2025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整洁优美,村容村貌显著提升。


第九章 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实施基层治理创新行动,着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以数治为手段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河南乡村善治样板区。

第一节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突出政治引领,提升组织能力,深入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机制,加强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类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通过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村党组织建设及配套组织建设等“三项工程”,把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堡垒,打造健全完善的基层组织体系。

  实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程。健全村级组织体系和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村级各类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试点,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县处级干部或乡科级干部分包联系,负责指导乡村治理工作,继续深化“一封信”工作法。实施基层治理提升工程。规划组织代办或承接的政府工作事项。探索建立村级工作事项清单制度,将适合村级组织代办或承接的工作事项交由村级组织。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动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推进农村民主协商,切实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以“十送十话”为内容的“干群夜话”乡村振兴活动。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深入推行依法治村,健全农村依法治理体系,加强法律援助服务,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专项排查,及时防范化解家庭、婚恋、邻里等纠纷。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有效防范涉疫矛盾等新问题新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德治体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推进乡村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发挥传统德治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数治乡村体系,依托乡村综治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农村信息数据库,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加“精准”服务于村民。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数治打造智慧乡村,建设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通过乡村领导力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治理平台建设等“三项建设”,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完善,乡村建设和谐有序。

第二节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实施村级阳光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深入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活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完善“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完善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进一步深化“平安村”建设,全面推进“雪亮工程”。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手段,打造智慧便民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促进村民、村务信息在村庄内部流动,实现与外界的有效互动,助推资源合理配置;推进乡村治理有效性、透明度和清廉度,推进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能力。优化乡镇政府服务机构,创新完善服务模式,简化服务程序,提高行政效能,节约办事成本,提升服务能力,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规范村(社区)公共服务和代办政务服务事项,由基层党组织主导整合资源为群众服务,全市90%以上的村(社区)可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专项培训机制,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网格员、调解员等一线工作人员考取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健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志愿者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支持平安建设相关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个平安建设志愿服务团队,80%的城市社区设有志愿服务站,群众对志愿服务活动认同和支持率大于90%,有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比例大于50%。

  加强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县、乡、村分级组建管理组织和救援力量。实体化运行县乡消防安全委员会,全面建设乡镇专职消防队。建强县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建立完善乡级应急管理“一办一队一库一平台”和村级“一站两员”机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配备保障,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民众应急安全教育,做好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生产安全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提升乡村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第三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升农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农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推动公正文明执法司法,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实施乡村文化铸魂行动。着力解决乡村文化传承缺失和滞后问题。实施思想政治引领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持续开展“共产党好”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入开展理论政策乡村行,每个县(市、区)建好用好“百姓宣讲团”,加强农村少年、农村妇女等特定群体理论宣传教育。

第四节 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以“寻根、乡情、乡愁”为主题,把优秀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新、宣传和弘扬商丘优秀农耕文化。

  实施商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传承弘扬中原农耕文化,开展商丘农业文化遗产调查,做好“中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推介和交流工作。保护利用商丘特色农耕文化遗产,注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维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大力恢复和发展有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的美丽村镇。保护和传承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保留优秀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使得乡韵乡愁有寄托之处。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价值,打造商文化、火文化、葛天文化、木兰文化、庄子文化等具有商丘市区域特色和历史传统的优秀农耕文化产品,让广大群众了解商丘的历史、前人的历程,更加热爱今天的生活。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集群。

  提高农耕文化影响力。建设农耕博物馆、修复古村镇风貌、仿制古代生产生活场景等,再现古代农耕文化情境,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以实物作为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结合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传媒,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迅速提升社会影响力。宣扬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充实与之呼应的现代气息,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

第五节 构建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有效遏制农村陈规陋习,建设文明乡风,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新乡风。

  健全乡风重塑工作机制。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抓真管真干,切实把乡风文明建设落在实处。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以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充分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示范引领乡风文明。采用“一对一帮扶”和“以实效定绩效”的形式压实责任,指导、协助基层乡村文明建设。有效发挥村民自治,让村民成为新乡风新乡俗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做到全员参与、自我遵守、舆论监督、社会评议,形成有效的乡村文明建设机制。

  推进农村文明风尚提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与农村传统道德结合起来,通过乡约、村约等形式把新乡风新乡俗立起来,全面构建新时代乡风乡俗价值观。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和“党建+一中心四平台”整体效能提升,有效发挥农村“一约五会”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强文明村镇建设。到2025年,实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全覆盖。

  倡树新乡风新乡俗。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诚信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生态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五美庭院”“星级文明农户”等创建评比活动,提高广大村民道德素养。深入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培育良好家风,培育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良好家庭新风尚。支持建立各类红色纪念馆、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提升广大农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农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等五大行动,组织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精神文化活动。重视在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民族节日中引导实践正确婚丧观和中华孝道。培育、选树、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丰富乡村文化体育生活。以农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等五大行动,组织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体现商丘特色和豫东风采的“三农”题材,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推动农民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到2025年,4700个数字农家书屋完成图书资源配置,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乡村文化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专栏8:乡村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一)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工程

实施乡村组建设“三项工程”、骨干队伍建设“三项行动”、乡村治理“五项建设”、激励保障“四项计划”,新建、改建一批示范性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四级同创、三级示范”法治创建工作。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建设。每年创建“整村推进、整乡提升”示范乡10个、示范村100个。

(二)戏曲进乡村工程

以县为基本单位,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为农民提供戏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促进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争取在全市范围实现戏曲进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

(三)文明乡风载体建设工程

创建一批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

 

第十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做到乡镇工作“三结合”,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城乡融合强市。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第一节 深化农村改革

  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把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为新发展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节仲裁体系建设,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提高土地流转、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返乡下乡创业及乡村建设等用地需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的抵押、担保、继承、有偿退出试点和农村集体成员证发放试点,构建既体现集体优越性又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全面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认真做好集体资产年度清查,清理和收回集体账外资产,将财政投入形成的集体资产登记为农村集体资产,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资源资产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股份合作,多种形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用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壮大集体资产,提升发展能力。突出党建引领,加强财政支持和政策激励,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探索村集体经济专业化、公司化管理模式,支持有条件的村聘请职业经理人或专业团队经营管理村级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水平。到2025年,全市所有村都有集体经营收入,其中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上的达到80%以上,年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到30%以上。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强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创建示范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示范县。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争取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推进示范社四级联创,提高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单体带动能力和县域指导服务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和服务中心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服务。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支持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基础,以供销系统为农服务中心为平台,以金融服务为保障,推广生产、供销、金融“三位一体”合作模式。

第二节 畅通城乡要素循环

  按照“一中心两组团五卫星城百镇区”城镇体系,抓好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四化”融合,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张图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带动乡村振兴。

  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推动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聚集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保障乡村建设和产业用地,在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指导市县在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至少5%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有序开展县域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探索“点状供地”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落实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用地政策。乡村产业项目具体选址应符合“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用工业化理念改造农业,拉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增加农民在多环节的收益。用第三产业的服务思维拓展农业功能,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水利与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农业体验、农村电商、文化资源、生态建设融合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继续深入推进城镇产业发展专项,实施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和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工程,加快各类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城镇吸纳乡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第三节 完善农业农村支持政策体系

  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和产粮大县奖励、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种粮激励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县(市、区)继续通过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支持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在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加大发债力度,扩大用于农业农村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推动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充分发挥好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股权投资基金等涉农投资基金的作用,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确保“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

  推进金融支农服务创新。完善涉农信息数据库,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创新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纽带,促进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机融合,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发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作用,实现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建设试点。推动农业保险与政府防灾救灾相结合。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加强项目库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成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的新雁阵。协调推动细化落实用地、环评政策措施,优化农业农村投融资环境,吸引市内外大型企业投资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的政策,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在乡创业、入乡创业。

第四节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强化政策支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带动农村消费升级,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分享城市发展红利。以县城和乡镇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培育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农村人口吸纳承载能力,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发挥农业农村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健康养生等富民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路径。加快农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创业就业技能,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脱贫县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加快盘活脱贫地区集体资产,促进资产入股、分红,切实提升脱贫地区农民收入。突出抓好脱贫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工作,充分利用财政扶持形成大量集体资产的优势,发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优势,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力争“十四五”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以市场为纽带进行联结,开展订单收购,指导农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以服务为纽带进行联结,为农户提供统一标准化服务;以股份为纽带进行联结,支持农户入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入股保底分红和盈余返还等方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受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权能,保护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权益。

  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稳定和扩大农村汽车消费,促进家具家电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创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引导农村商贸企业与电商深度融合,优化工业品下乡网络,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提供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商品配送、废旧物资回收等多种服务。依法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第五节 提升城镇带农服务能力

  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坚持城乡一体设计,科学编制县(市)镇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争取到2025年,实现县域国土空间一体化体系。坚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统筹安排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确保“三区三线”精准落地,推进相邻村庄连片统筹规划,切实规范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深入推进县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着力提升县城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推动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统筹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支持县城周边省级开发区建设产城一体新型城区。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支持永城申报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样板。深化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支持永城市省级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建设,支持睢县、柘城县、夏邑县争创第二、第三批省级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强化重点镇带动能力。认真落实乡镇工作“三结合”的重大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科学布局重点镇和特色镇,加快实施重点镇建设工程,提升重点镇支撑作用,积极推进镇区经济发展,打造县域发展的次级支撑。赋予谢集镇、利民镇、会亭镇、北关镇、柳河镇、芒山镇等重点镇县级管理权限,推动其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支持具备条件的乡加快撤乡设镇步伐。推动一般乡镇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强化空间管控,科学化、特色化发展主导产业,吸引人口回流和本地人口城镇化,形成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层载体。围绕“华商文明”“宋梁遗风”“运河重镇”“中原水城”等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小城镇。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加强村级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到2025年,形成2~3个镇区人口超5万人的特大镇,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第六节 构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树立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健全多边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深入拓展国际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推动农业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商贸合作,有序推进亚洲之星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吉尔吉斯斯坦)良性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国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海外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

  积极开展国内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共建黄河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为纽带,重点围绕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加强与长三角农业创新赋能联盟的交流,在重要农产品保供、绿色农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科技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吸引资本来商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优质农产品供应合作,推动“菜篮子”“粮袋子”“果盘子”等农产品进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市场。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河南省优质农产品北京、上海等展示展销活动,做好品牌宣传、产销对接、项目合作等工作。精准引进农业产业链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企业,争取涉农中央企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商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强“飞地经济”探索创新,建设一批集群式产业链合作园区。积极融入省“三区一群”,深化与省内兄弟地市的农业合作。加强与徐州、菏泽、亳州、淮北等周边城市在农业领域的联动发展。

专栏9: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

(一)村振兴机制创新工程

坚持党的领导,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农村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等,鼓励探索具有商丘特色的村振兴机制和模式。

(二)城乡要素循环工程

认真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以县域和乡镇高质量发展带动农业农村高水平发展。坚持城乡一体设计,科学编制县(市)镇(乡)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争取到2025年,实现县域国土空间一体化体系,确保土地要素科学合理使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农村消费升级,创新金融支农服务,加强项目库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有序流动。继续用工业化理念改造农业,拉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及落实人才激励机制,保障人力资源在城乡合理流动。

(三)农业对外开放工程

充分利用商丘市物流业和电商快速发展契机,鼓励商丘国家农业科技园、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共建黄河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参与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主动加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更好履行政府职责,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规划实施和现代化商丘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的农业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把党管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亲自研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和沟通衔接,负责研究落实相关政策,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审查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调整事项,调度各级各部门落实规划情况,协调解决规划实施涉及的重大问题。

第二节 压实工作责任

  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科学编制本县(市、区)和本部门“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具体规划、专项方案和考核办法。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强化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每年分解“三农”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部署,强化人才服务乡村激励约束。把乡村振兴一线锻炼作为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对在农村基层、关键岗位工作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使用。建立规划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将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到各年度和各地各有关部门,滚动实施,统筹推进。各部门要立足职责职能,根据规划的任务分工,细化实施责任,强化政策配套,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各县(市、区)要根据实际,分解细化本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制定本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计划或实施方案,落实目标责任,强化规划执行,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第三节 强化规划衔接

  发挥本规划对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管理,建立农业农村规划目录清单制度。全面审视、准确把握、精确定位本规划,加强与上级规划、商丘市总体规划、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在规划内容、政策规定、规划项目等方面的衔接一致,细化落实《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三农”领域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战略行动、重大任务、重大项目等内容,避免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实施执行过程中,做好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目标管理工作等方面衔接。

第四节 动员社会参与

  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格局。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形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建设农业农村发展新型智库,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宣传一批做出杰出贡献的农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基层干部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节 健全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依法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宣传各项涉农法律法规,认真贯彻与落实国家和省级各项有关“三农”的法规政策,并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增强法律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持续深化市、县两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兽医兽药、畜禽屠宰、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宅基地、渔政等重点领域执法。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快建设法制广场、长廊等农村法制文化阵地,推动法制文化和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职能转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行政审批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规范办事程序,全面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第六节 注重考核评价

  健全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把推进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县级和市直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组织专门的考核队伍,加强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的监督考核,建立监督考核体系,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持续跟踪问效规划设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开展实时动态监测,确保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市直各相关部门每年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实施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进展情况。建立规划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适时开展规划落实评估,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

第七节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农药、化肥的使用,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农作物秸秆未充分利用等,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必须强化跟踪监测,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不利影响。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