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 碳达峰碳中和规划》解读
近日,商丘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商丘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出台背景是什么?
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眼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能源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高环境质量、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关键期、窗口期。编制《商丘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阐明我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落实《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举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商丘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二、《规划》起草过程如何?
答:为统筹《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发改委牵头的规划编制专班。在编制过程中,系统总结梳理了我市“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成绩,分析制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堵点难点,探索解决之道。在形成《规划》初稿后,不断加强与国家、省“十四五”总体规划和能源专项规划的衔接,充分吸取上级规划有关精神,充实规划内容。同时,按照程序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论证评审,征求市直相关单位意见,并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持续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规划》共九章,总体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规划背景,包括能源发展基础、面临形势、供需分析三个方面内容。
第二部分为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远景目标四个方面内容。
第三部分为主要任务,包括加快能源转型升级、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创新驱动培育新优势、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重要举措。
第四部分为重点工程。围绕能源领域强支撑、补短板、利长远,谋划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煤炭储配基地建设、碳基石油基新材料、坚强智能电网、绿色火电、清洁取暖、环境友好型风电、高质量光伏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天然气、氢能示范等十一大工程。
第五部分为保障措施,主要从健全规划实施、创新市场调控、完善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具体举措。
四、《规划》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十四五”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815万吨以内,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下降到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9%以上。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50万千瓦以上,外引电力规模达到200万千瓦以上,统调供电量达到230亿千瓦时。全市煤炭开采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8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25%以上。
远景目标。到2030年,全市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争取达到22%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比2025年进一步降低,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到2035年,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创新融合、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争取达到30%以上,能源清洁利用效率、能源科技等达到先进水平。
五、《规划》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一是促进化石能源转型升级。革新煤炭洗选加工工艺,淘汰工艺落后、高能耗、低利用率选煤产能,提升装备机械化程度,实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按照供电煤耗和超低排放国际先进的标准,推动煤电机组因厂制宜开展节能降耗改造、热电联产改造和灵活性改造,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二是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指导各县(市、区)结合土地、电网消纳等条件开发建设集中式、分散式风电项目,挖掘黄河故道沿线及周边区域优质风电资源,打造高质量生态风电基地。加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开发工作,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光伏+”示范工程。实施睢县、柘城、夏邑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扩建工程,加快商丘垃圾发电厂项目二期工程、夏邑县光大生活垃圾焚烧热电项目扩建工程建设。
三是促进用能方式低碳化。督导重点用能单位完善节能降碳管理制度,通过煤炭消费减量、清洁能源替代等技术实现绿色降碳生产,提升能效利用水平。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全链条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确保落实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积极推进居民生活、交通、工业等领域“电能替代”,稳步提高电气化水平。
四是加强节能降碳管理。严格落实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加强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压减高耗能、高排放煤炭消费总量,推进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严控民用散煤及农业用煤。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优化能耗双控指标分解落实。综合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现状、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能耗双控目标。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