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nlkxy-sqsnlkxy-00000033 | 发布机构: | |
成文日期: | 2024-09-09 | 有效性: | 有效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实用技术 |
黄河故道沙区油莎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油莎豆,又名虎坚果,铁荸荠,地下核桃。外文名为tigernut,chufa等。是适合生长在沙地的莎草科一年生块茎类植物,性喜温润,耐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在沙质土、白浆土、盐碱地、黑土及荒地山坡等低、中、高肥力土地上均可种植,尤其适宜沙壤土。其块茎生长于地下,呈圆形或椭圆形豆状,略小于花生,无硬壳,可直接食用。含油率高,亩产量远高于其他油料作物,号称“油料之王”。目前,我国50%以上的食用植物油脂和70%以上的饲用蛋白均来源于大豆,大豆的对外依存度接近90%。油莎豆每亩产油量超过120kg,是大豆的4.5倍、油菜的2倍、花生的1.5倍,是榨取植物油的重要原料。油莎豆提取油脂后,饼粕中约含淀粉30%、糖分25%和粗蛋白8%,是替代玉米的优质饲料。油莎豆地上茎叶产量大,亩产鲜草3000kg,干草1000kg,茎叶中含7.6%-8.9%的粗脂肪,10.6%的糖,9.8%的粗蛋白和19.3%的粗纤维,可制作适用于草食动物及猪、牛、羊、鹅等畜禽的青绿饲料、干草或青贮饲料,是良好的饲草作物。
2000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对油莎豆本质的了解和认识,在油莎豆种植栽培和加工方面的研究愈加深入,很多学者从科学角度对油莎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成果显著,很多产业化的技术开始出现并日臻成熟。辽宁、内蒙古等省种植的油莎豆不仅起到固沙作用,同时使当地农牧民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2010年以来,油莎豆的种植和加工情况大有好转,全国各地很多企业开始开发油莎豆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经过商丘市农林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引种栽培,探索出油莎豆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地整地
油莎豆对土壤要求不高,可以在沙质土、白浆土、盐碱地、黑土及荒地山坡中生长,但最好选择肥沃、排水良好、含磷、含钙、有机质充足pH值在6.0-7.0之间的土壤。整地前每亩施入25㎏硫酸钾型复合肥(N:P2O5:K2O=15:15:15)作为底肥增加土壤肥力。由于油莎豆地上害虫少,地下害虫危害较重,在播种前,每亩用3%甲拌磷1.5㎏-2㎏或用50%辛硫磷颗粒3㎏-4㎏拌细砂、细土或麦麸25㎏~30㎏,均匀地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翻耕深度25㎝-30㎝,使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消灭地下害虫。
二、选种播种
春茬在清明及立夏期间播种,麦茬在麦收之后立即整地播种。油莎豆种子应选择无霉变、无虫蛀、籽粒饱满,芽率≥85%,净度≥99%,纯度≥99%以上的优质种子。每亩用种10 kg-12 kg,采用人工或机械条播,行距30㎝-35㎝,株距20㎝-25㎝,每穴2-4粒,尽量使种子散开不聚在一起,以充分利用油莎豆的分蘖能力。
三、田间管理
1.病虫草害防治
油莎豆播种后一般7天-10天即可出苗,其整个生长期一般没有病虫危害。其田间管理主要是在生长前期和中期锄杂草,为了节约人工,一般播种后采用化控除草,喷洒一遍二甲戊灵封闭除草剂,防止幼苗期杂草即可,当植株进入封垄期以后时就不需要锄草了。危害油莎豆的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虫、金针虫、蛴螬等,钻进油莎豆果内咬食块茎,还咬食苗和根。防治于封垄前期采用45%毒死蜱乳油,每亩用90g~120g兑水50㎏~60㎏,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3000倍液,于下午3点后顺垄喷雾为宜。
2.水肥管理
当株高30㎝以上,叶色深绿,提前封垅者定为旺苗,这类田以控为主,严格控制水肥,迟浇分蘖水,少追肥;株高25㎝左右,叶色青绿,似封垄非封垅者,为壮苗,这类田促控结合,前控后促,以促为主,适当控制水肥;株高不足20㎝,叶色黄绿,迟迟不封垅者为弱苗,这类田以促为主,于分蘖期加大水肥,使其尽快由弱苗变为壮苗。进入块茎期后,正是水肥的临界期,缺水缺肥会造成分蘖少,结果减少,产量降低,故此期是争取块茎多结的关键时期,应浇一次促控水,植株旺长的田块应喷施矮壮素。
油莎豆叶片较多,后期易早衰、发黑发黄。补施叶面肥对于调节其生理活性,提高产量很有好处。可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尿素0.1%~0.2%溶液,壮多收1000倍液。油莎豆分蘖时,根系的吸收能力较弱,叶面喷施磷钾或氮肥,对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提高千粒重都有较好效果。
四、收获
油莎豆主要收获地下核状根茎果,10月中旬之后,地上部叶色开始发黄时就可以采收。油莎豆适宜机械化收获,一台收获机一天可以收获30亩左右。每亩产量在500㎏左右,高产可在500㎏以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